以学促干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作者:宣传统战部 时间: 点击数:

我校作为中国包装教育的龙头高校和湖南现代化工业人才的培养基地,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助力实现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一是着力建设以忠诚担当为先导的干部“头雁”体系。学校党委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敢于担当做“头雁”,以头雁引领激发群雁竞飞。党委确定了“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建设以及青年干部队伍培育体系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干部作风大转变、能力大提升”“学校绩效分配和年度考核改革深化及完善”等一系列调研选题在全校开展调研、座谈;修订《中层领导干部考核办法》,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修订《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使干部能上能下成为常态;组织开展“做实事、讲规矩、比贡献”争先创优活动,大力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据不完全统计,仅5月,学校主题教育督导团就发现有7100余人次周末或晚上都在办公室加班、走进企业访企拓岗、洽谈合作。

二是着力构建以一流学科专业为龙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以新增博士点为核心,着力完善学科建设机制,优化学科建设生态,强化资源要素集聚,持续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重新修订《湖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围绕打造学科高峰和新增博士点核心任务,构建目标清晰、标准明确的四层次学科梯度建设体系。修订《湖南工业大学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体系,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和动态调整。实施以“围绕一个主干学科、建设一支高水平队伍、打造一个高水平平台、对接一个主导产业、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为核心的“五个一工程”,形成集聚产业链打造学科集成发展优势的新模式,实现学科的可持续、特色化发展。目前“世界一流培育学科”材料学、“国内双一流建设学科”设计学和工程科学、化学等4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以及2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正强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学校今年有945人考上研究生,已经评审完成的省级科研立项数达到130余项。醴陵陶瓷学院入选全国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并立项为国家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建设单位。

三是着力完善以师生满意为标尺的民生保障体系。学校党委坚持把主题教育的成果转化成担当奉献的行动,积极响应省委提高本省生源录取率的号召。为满足今年学校本科生继续扩招940人的各项保障,将责任和担当最大限度地落到实处,学校党委先后4次专题研究,带领相关部门正全力破解因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办公、教学、科研实验等用房保障的问题,完善公共车位、寝室床位、食堂餐位、自习室座位等,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目前学校43个民生工程项目先后启动:一是切实推进“床位”“餐位”重点建设项目,新建总面积7500平米的学生第四食堂,启动东湖食堂、东湖学生公寓立项,提质改造学生宿舍6栋1677间,更新改造宿舍热水供应、食饮水系统;二是有序推动“教学保障工程”,立项新建音乐琴房、轨道交通与协同创新产业大楼、大学生创新创业大楼;三是稳步推进和谐美丽校园建设,改扩车道、人行道,新增风雨球场5片,持续完善校园基础设施。

四是着力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体系。学校创新高校校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三区联动”办学模式,依托株洲“3+3+2”产业体系,依托企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推动精准对接产业、企业。持续探索把“专业”建在“产业链”,把“教育”融入“产业链”,把“人才”聚到“产业链”,不断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重点学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依托,大力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重点打造学校特色专业群,坚持“以群建院”理念,大力实施“产业对接培养计划”,积极落实一个学院对接一条产业链。立足“三高四新”,探索构建校地合作新模式。近两个月以来,签署了42份校地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与株洲石峰区、经开区及在株9所职业院校的校地合作。学校还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企业服务等开展务实合作,为地方和学校高质量发展增智、聚势、赋能。学校组建10 余支跨学科协同创新团队,搭建针对重点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接,组建研究院所和高端智库,成为7条产业链副链长单位、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芙蓉实验室、力能实验装置的参与建设单位。充分发挥现代产业学院“改革实验区”功能,深入推进引企入教与推教入企,开设“产业特色班”“创新实验班”,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有效匹配。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南工业大学版权所有  湘ICP备13010630号 - 湘教QS4_201211_020005